你知道舟山本岛通过历年围垦与多少个岛屿相连吗?你知道舟山海岛地名命名的规律吗?日前,市地名办主任王建富编撰的《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坐标》(以下简称坐标)一书,揭开了舟山群岛的“面纱”。
舟山本岛与周边41个小岛相连
《坐标》一书提到,根据史料记载,舟山本岛从宋代开始大规模围垦。通过宋元时期的围垦,碇齿山(现岑港镇寨山)、马鞍山(在双桥镇)、天童山(现双桥镇印石山)、鹿颈山(现双桥镇潮面山)、三江山(马岙镇)、金钵屿(在干石览镇)、华屿山(在干石览镇,今作华其山)、何衙山(临城街道西炮台山,现已平山建中央花城住宅区)、夹屿(在勾山街道)、鳌山(在定海城区昌国街道)和蟠洋山(在城东街道)等11个周边小岛与舟山岛相连。
明代舟山本岛修筑8条海塘,鲎山(在临城街道)、乌龟山(在马岙镇)、昭君山(在马岙镇)、竹屿山(现小沙镇竹峙山)4个小岛与舟山本岛相连。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清末,修筑的258条海塘中,建在舟山岛上的海塘有119条,观山(在环南街道,今作道隆山)、东岳宫山(在环南街道)、樟山(在干石览镇)、长跳山(在干石览镇)、毛屿(在小沙镇,今作毛峙)、田螺屿(在临城街道,今田螺峙山)、福全山(在临城街道)、墩头山、鹳屿山(在勾山街道)、里勾山、外勾山、北马屿(在北蝉乡,今作北马峙)、大圆山(在北蝉乡钓门)等13个海岛与舟山岛相连,附近区域的海岸线又向外推移了数百米……
王建富测算,通过历年围垦,舟山本岛已与41个小岛相连,总陆域面积增加约215平方千米,最远处海岸线(在白泉镇)向外推移了6000多米。
而岱山岛在明代以前,分为东岱山、西岱山两岛,中间隔一浦(水道),可通船舶;清代至民国时期,两岛在东沙镇桥头有桥相通。1948~1949年国民党军在南浦至茶前一带建成机场,浦被淤塞,两岛相连。
六横岛原分为六横上庄、六横下庄两个海岛,中间隔一港,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才相连为一个海岛。金塘岛北部与南部曾被海水分隔为两个岛,宋、元以后,因筑塘围垦连成一个岛。朱家尖岛、衢山岛、桃花岛、秀山岛等岛屿,因为水流的作用或是历代围垦与周边小岛相连。
舟山海岛以形象命名居多
王建富分析了舟山群岛地图上的929个海岛地名,发现岛屿命名方法主要为形象、关联、景观、位置、颜色、传说、物产、大小和数量等。
以形象命名的岛屿最多,有457个,占了49%。形象命名以岛屿的总体或主体的形状出发,比如,金鸡山、蚂蚁岛、田螺岛、磨盘山、枕头山、鸭蛋山、卵黄山等。
其次是关联命名法,有190个岛屿,占20%。关联法大多用在面积较小的岛屿上,主要是联系邻近的岛屿、村落、岬角、海湾名称命名。比如,砚瓦山因位于笔架山附近而联想命名,后门山因位于朱家尖东沙后面得名。
位置命名法占了16%,比如,东块岛、上海山、下海山。景观命名法是根据岛屿所具有的特殊地貌等地理景观命名的方法,也有10%,像六横岛因岛上有6条山岭得名、赤膊山因岩石裸露没有植被得名,求子山因岛上曾建有求子庙得名。
而颜色、传说、物产、大小命名法,所占比例较低,均在5%及以下。此外,舟山群岛人口迁移历史、古代战事与海防设施等也对岛屿地名演变产生了一定影响。
江山人扎根海岛24年成“老舟山”
《坐标》一书涉猎了舟山群岛历史发展、海域地理、海岛变迁、海防历史、人口迁徙等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也是我国首部出版的海岛地名文化研究专著。
编撰者王建富今年48岁,他对舟山海岛文化如数家珍,却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王建富在杭州大学读地理专业时,写了一篇关于舟山的毕业论文,在寻找资料、分析的过程中与舟山结下了不解之缘。24岁那年,他大学毕业后便到舟山市地名办工作,并将户籍从浙江江山迁到舟山。
“这本书里的文章,是在20多年地名工作中逐渐积累的,绝大部分是在业余时间写成的。”王建富说。
学贵以专,王建富先后编制以舟山群岛为制图区域的各类地图(册)20多种、发表论文30多篇,是《中国海岛志》浙江第一分册、第二分册的副主编,还参与了多个国家地名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辅助工作。
他还兼任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国家海岛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中日比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曾被评为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舟山市第五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