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岛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西北部的渤海中,隶属于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岛以奇特的自然资源著称于世,仅0.73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生活着2万余条蝮蛇,在我国众多岛屿中独具一格。岛上的蛇为什么如此之多,它们的种群与习性有何特别之处?近日,记者上岛一探究竟。
蛇岛“居民”名字的由来
10月初,蛇岛秋阳高照。从空中俯瞰,长条形的岛屿就像个“山”字。山上林木茂盛,映衬着岛屿周围的碧波,好一派绿水青山的美丽景象。
盘曲在树枝上的蝮蛇
工作人员扫码蛇的芯片
清晨6时,蛇岛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王小平从码头旁的管理站出发,沿着石阶去找蛇。石阶两旁生长着紫穗槐、刺槐、小叶朴等乔灌木,雀跃的鸟类在林中忙着觅食。行不多远,前方出现了一个长10余米、宽约5米的蓄水池,许多鸟儿纷纷在此饮水、洗澡。正当它们梳洗完毕、跃上枝头整理羽毛时,殊不知,一个个致命的“陷阱”已经准备就绪。早已盘曲并隐蔽于池壁之上树丛中的毒蛇突然向小鸟发动攻击。鸟儿挣扎了一下便“缴械投降”,被毒蛇从树上拖到地面囫囵吞咽。这种会伪装的毒蛇就是著名的蛇岛蝮蛇。
最早对蛇岛蝮蛇作出科学描述的是日本学者。1932年发表于《朝鲜博物学会杂志》上的《旅顺港外孤岛“西伯利亚蝮蛇”》一文,记录了蛇岛所产蝮蛇的形态、行为、生境等,并将之鉴定为西伯利亚蝮中介亚种。1978年5月下旬~6月上旬,时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的赵尔宓院士赴蛇岛科学考察。他注意到岛上蝮蛇独特的色斑与习性,与此前已知的任何一种蝮蛇皆不相同,绝非此前学界所认为的“中介蝮”。次年,赵尔宓发表论文,证实蛇岛蝮蛇与已知的其他蝮蛇均不相同,并将其命名为新种“蛇岛蝮”。中国蛇岛“土著”至此才算名正言顺。
岛上到底有多少条蛇?
看完了蓄水池前惊险的捕食场面,王小平继续沿山路行进,8时左右回到码头。这一路他看到了多少条蛇?他给出的答案是:“1公里长的山路共发现291条。”
为蛇注射芯片
针对岛上毒蛇的数量,各个历史时期的学者得到的统计结果略有不同。1932年和1933年,日本学者调查后得出的数据是10万~50万条。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历次考察的结果都是1万~5万条。
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除了不同的调查方法得到不同的统计数据,蝮蛇的种群数量确实也存在较大的波动。从历史记录来看,蛇岛几经人为干扰和破坏,累计从岛上捕捉的蛇比现有的总数还多。1982年,蛇岛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采用重捕标志法,在春、秋两季踏查全岛,综合两次统计,数量约为1万条左右。2005年~2006年,蛇岛保护区再次开展“蛇口普查”,对岛上的6条山沟采取全面踏查。调查人员从沟底排成“一”字形,每人间隔10米~20米,向山顶呈“之”字形缓慢行走,用彩笔在遇见的蛇背部划标记,间隔3天~5天重复调查一次,第二次标记采用不同颜色。结果显示,岛上约有蛇2.02万条左右。
保护区成立以后,强化了蛇岛封闭型管理,尽力维持环境原始状态,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伤害,使蛇的数量比保护区成立前翻了近一番。
奇特的起源和习性
研究发现,距今2300万年前,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之间由陆地相连,由于地势较低且周围水系发达,内部积成大面积浅水湖泊。距今258万年前,在剧烈的地质活动后,湖盆大幅度下沉,海水自黄海涌入,形成现今之渤海,未被海水淹没的山峰便成了岛屿,蛇岛由此形成。
此后,又经历了多次海进海退、沧海桑田的变化,蛇岛时而孤立海中,时而与陆地相连,最近一次被海水包围大约发生在1.5万年前。那时的辽东半岛气候温暖湿润,处于亚热带气候向温带气候转化时期,茫茫林海中生存着许多蛇类,蝮蛇的祖先那时就遍布半岛。很快,蛇岛又一次孤立海中,隔绝在海岛上的蝮蛇经历漫长演化形成了如今独特的种群。
蛇岛上的蝮蛇是幸运的,相比其他蛇类,它们更加耐饥渴。蛇岛没有淡水,全靠雨水和露水“解渴”。水的问题解决了,食物从何而来?蛇岛处于东亚鸟类迁徙的必经之路,每年春秋之际,一批批候鸟到此短暂落脚,成为送上门的“大餐”。蝮蛇拥有捕食鸟类的精良武器——颊窝(感知热源)和毒牙,再加上它们的祖先在陆地上练就的捕鸟绝技,依靠伪装色和拟态枯枝伏击鸟类。虽然一年只吃“两顿”,但也得以延续种群至今。
在蛇岛,蛇捕鸟不算新闻,鸟捕蛇才是新闻。相关文献记载,在候鸟迁徙时,为数不少的猛禽会途经蛇岛,其中就有捕食蛇类的猛禽,并确有猛禽吃蛇的记录。
蝮蛇有了“身份证”
完成了清晨的计数观测后,王小平又和同事开始常规监测。王小平在蛇类分布较为集中的蓄水池周围找到几条蛇,先是用捕蛇钳控制住蛇的头部,再用手按住蛇头,让蛇的身体尽量放松,测量体长、尾长、体重,判断性别、估测年龄,检查是否进食,并记录栖息位置和环境。一系列测量过后,工作人员拿出一个圆柄状的仪器,在蛇尾处轻轻一扫,仪器上显示出一串数字,这便是蛇的“身份证号”。
2014年至今,保护区科研人员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为900余条蛇安装了电子芯片。通过芯片,工作人员可以追踪识别个体,了解蛇类生长变化与进食情况。“目前记录的年龄最大的蛇有20多岁。”王小平说,他最喜欢两三岁的蛇,因为相比于老年蛇,它们生存的时间会更长,从中得到的信息也更多,更具科研价值。
为了保护蝮蛇,保护区工作人员除了开展日常监测,还在岛上较干旱的地段和蛇密度较大的区域放置了800余个水盆,为蛇补充水源。在鸟类迁徙季节,水池周围的小型鸟类明显增多,从而提高了蛇的捕食率,对提高蛇的越冬成活率有很大帮助。
蛇岛是研究海岛生态系统的天然实验室,同时也是物种保护的最佳实践地。王小平说:“除了保护好栖息地,也要保护好鸟类,如果鸟类减少了,蝮蛇也将难逃厄运。祝愿蛇岛上的‘居民’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采访手记
中国只有一个蛇岛。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一个小岛生活着2万余条单一种类的蛇,也是绝无仅有。
在蛇岛采访时,正赶上台风“海贝思”的外围势力在渤海掀起了狂风巨浪,所有船舶停航。蛇岛在秋冬季节经常受到冷空气影响,海况恶劣,岛上补给十分困难。有的科研人员最长一次驻岛竟达到了29天,由于岛上没有淡水,只能凭借上一次运输上岛的饮用水维持生活。在较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保护区实现了全年有人值守,为保护蛇岛生态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蛇岛相隔3海里的海猫岛(又称“鸟岛”)曾经也有蛇类生活,际遇却截然不同。蛇岛198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猫岛成为飞机练习投弹的靶心,岛上植被所剩无几。如今的海猫岛仍然是无人管理的荒岛,岛上依旧鸟声啾啾,蛇类却已经灭绝。
自带“幸运光环”的蛇岛,仍需要我们的大力保护,才能让子孙后代有机会看到这一独特的世界奇观,一睹沧海“遗珠”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