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舟山海洋文化 > 民风民俗

给翁洲走书点个赞

http://www.cseac.com 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最近,从赵学敏、何直升两位老同事那里,听取了一批翁洲走书的录音,其中有老艺人张安信的《天宝国》选段、汪康章的《江姐上华莹山》《西湖十景》《八仙庆寿》,还有翁洲走书传承人王虞爱的《钦差出京》、李亨利的《梅童鱼招亲》。听了这些唱段,很过了一把瘾。听着这些带有家乡泥土气息的乡音乡曲,感到特别亲切和自豪。翁洲走书别具一格的曲调和它“四哩四工火”的帮腔显示了我们舟山民间艺术草根文化特有的魅力。

  一、翁洲走书在镇海也很吃得开

  上世纪90年代初,由剧作家言秋士先生牵头,组织编写《舟山曲艺志》(此书未正式出版,只存油印的资料本)。据曲艺志载,翁洲走书最早出现在一百多年前的定海马岙,有个叫安阿小的盲艺人用自制的竹鼓、竹板打节拍,沿门卖唱(俗称“唱门头”)。他用说唱讲故事,很受群众欢迎,有人便跟着安阿小学艺,并使这种演唱形式在舟山各岛间流传开来。

  翁洲走书传到第三代六横人沃阿来时,有了重大发展。沃阿来有文化,人称“小秀才”,他就对翁洲走书进行改革,改走唱为坐唱;改单人唱为一人主唱、一人帮唱;改沿门卖唱为固定场地演出。他还吸纳弹词、评话、戏曲等的故事,移植为走书,丰富翁洲走书的曲目。沃阿来还培养了一个非常出色的徒弟,叫沃阿定。沃阿定具有曲艺艺人的天资、嗓音高亢清亮,咬字清晰,使观众都能听清听懂,表演细腻传神,因此非常受观众欢迎。《曲艺志》说他“足迹遍及舟山各地,乃至宁波、镇海”。翁洲走书最红火的时候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候,翁洲走书在镇海也很吃得开。

  在我国台湾的宁波地区人士编印过一本《宁波艺文杂志》,书中有一篇叫汤强的人写的题为《文书、四工火、唱新闻》的文章,回忆他在家乡镇海看到过的三种曲艺,其中“四工火”就是我们说的翁洲走书。他写道:“唱四工火仅有两人,不用任何乐器,主唱者拿折扇一柄,籍装手势,另一个待主唱者唱完几句,连忙接口唱出‘凡工尺上乙四工火’之音的各种过门,以代替乐器。过门调头颇多,好比国剧的西皮、二簧、快板、慢板等,但其尾声终是一句‘四工火’,乡俗因而名之……唱‘四工火’,并没有锣鼓喧天、丝竹乱耳,关起大门,宅内表演、不怕墙垣有耳。 ”可见这位镇海人对翁洲走书印象颇深,而且对它很欣赏。

  舟山流传下来的表演艺术多数是从外地传入的,真正土生土长在本地培育起来的只有翁洲走书一项,因此弥足珍贵。保护和传承翁洲走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镇海的蛟川走书其实就是舟山的翁洲走书

  翁洲走书流传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名称。当它流传到桃花时称“桃花走书”,流传到六横时称“六横走书”,流传到镇海时,因为镇海古称蛟川,所以叫“蛟川走书”。 1990年,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曲艺”部分所列条目就叫它为“蛟川走书”,并说明“蛟川走书”又叫“四工合”。清代业已形成,“早期只在舟山群岛的桃花岛和六横岛等岛屿上流行”。蛟川走书实际上就是舟山的翁洲走书。

  1971年,地区文艺创作组在军代表领导下准备为全省文艺调演创作节目。其中娄瑞怀同志创作了一篇题为《千年荒涂变粮仓》的唱词,以反映舟山农业学大寨取得的成果。这篇唱词该配什么曲调好呢?为了体现舟山地方特色,决定选用“六横走书”的曲调。六横仅是舟山一岛,称“六横走书”似乎不妥。舟山在唐代曾设翁山县。南宋理宗皇帝为舟山题过“翁洲”二字,定海有翁洲书院,以“翁洲”代表舟山比较恰切,于是决定把“六横走书”改称为“翁洲走书”。翁洲走书的名称是上世纪70年代初定下来的,沿传至今,已被曲艺界所公认。

  三、翁洲走书与宁波走书是不同的曲种

  翁洲走书与宁波走书演出方式类同,而且都在舟山流行过,所以很容易混淆。其实,它们属于不同的曲种,我们在保护和传承翁洲走书的时候,一定要把它跟宁波走书区别开来,切不可张冠李戴,把别人家的东西拿来当做自家的。那么翁洲走书跟宁波走书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在曲调上,它们演唱的曲调、帮唱不同,这是它们所以分属两种不同曲艺的主要依据。这一点,我们只要听一听它们的基本曲调就可以区分出来。

  这跟戏曲的情况一样,全国有五百多个剧种,这许多剧种演员角色分类、服装、扮相、表演技巧、演出方式都是类同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唱腔、曲调不一样。舟山有越剧、宁波有甬剧,越剧和甬剧演员化妆、服装、表演手法都一样,就是曲调不一样,而有越剧、甬剧之分,一开口唱就可以分别出来,谁也不会把越剧当甬剧,把甬剧当越剧。同样道理,翁洲走书和宁波走书曲调不一样,所以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曲艺,不应把宁波走书当翁洲走书,也不应把翁洲走书当宁波走书。

  之所以会把翁洲走书和宁波走书二者搞混是有历史原因的。如上所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翁洲走书曾经风光一阵,但后来逐渐冷落下来。新中国成立后,镇海的宁波走书艺人来到定海,并授徒传艺。如舟山著名的曲艺艺人王文彪,就是镇海宁波走书艺人盛鹤峰的徒弟。后来,王文彪又带出一批宁波走书艺人。如《舟山曲艺志》所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舟山城乡各地书场都唱宁波走书,“舟山成为宁波走书的一个主要流布地域。宁波走书取代了古老的翁洲走书而独步舟山曲坛”。这种情况使现在的年轻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在舟山流行的走书就是翁洲走书。其实不然,“独步舟山曲坛”的是宁波走书。不过那时候,翁洲走书并未绝迹,在六横等地还有人在传承翁洲走书,如张安信、汪康章这样的老艺人,他们在被边缘化的情况下苦苦挣扎,为古老的翁洲走书保留着火种。

  不久前,市文化馆举办了一期翁洲走书培训班,为精准传承翁洲走书、挽救濒临衰亡的翁洲走书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让翁洲走书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

  翁洲走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曲艺事业。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总理亲自签发的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就明确指出:“中国曲艺形式,如大鼓、说书等,简单而富有表现力,极便于迅速反映现实,应当予以重视。除应大量创作曲艺新词外,对许多为人民所熟悉的历史故事与优美的民间传说的唱本,亦应加以改造采用。”根据这一指示,我们在鼓励创作翁洲走书新曲目的同时,要对传统的曲目进行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让翁洲走书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帮手。

  陈云同志曾为评弹界题词“出人、出书、走正路”。“出人”,始终是繁荣文艺的首要课题,振兴、发展翁洲走书,靠的是人,创作人才、表演人才,把培养翁洲走书传承人摆在头等重要位置。自从“非遗”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培养传统、曲艺的传承人。有关曲艺的会议和展演活动频繁举行。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牵头,制定了一项“五年计划”,即在2017年至2022年五年间,举办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系列活动,全面持续推动浙江乃至全国各类曲艺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一全国性活动的推动下,希望我们的翁洲走书会有重大突破,成为舟山对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
李世庭 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