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其准备、庆典时间持续达一个月光景。春节传统风俗上以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为正日,而节日活动则从除夕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请客吃饭,是一项重要活动。除了讲究吃”以外,还有如穿新衣、贴春联、放爆竹、走家串户、登门拜岁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满月。元宵的食俗以团圆”为宗旨,主要是吃汤团,所以汤团也称元宵。张灯、看灯是元宵最重要的活动。
清明公历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主题为“寒食”与扫墓。清明寒食,不动烟火,生吃冷菜。扫墓毕,回家还要祭祖,吃“清明羹饭”。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吃乌馒头、粽子,饮雄黄酒(据医学家指出,雄黄即砒霜,不能饮以防中毒),还要悬菖蒲、艾草,挂香袋、系五彩线等习俗。从现代的角度看,对人们健康大有裨益。
中元节中元节也称“祭祖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举办祭祖仪式后,吃“七月半羹饭”。富裕家庭则祭祖后,还要请客吃饭。中元节也是佛教、道教的祭祀亡灵的节日。是日,孝子孝孙请和尚或道士诵经,举办“盂兰盆会”(佛事名称),以百味饮食施给亡灵。晚上,放一台“焰口”(佛事名称),最后放河灯、烧法船、烧纸糊灵房等。其目的是普救水陆鬼魂,同登法船,升入佛国。是日,民间有时还集资请戏班借庙宇戏台演出“目连救母”杂剧。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也称“团圆节”,而定海与宁波地区一样,中秋节是过八月十六。这一天,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赋予它吉祥、美好的含义。
屠城节屠城节是旧定海特殊的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二。定海黎民百姓为了悼念南明殉难将士和臣民18000多人,将清兵进入定海县城的这一天———九月初二命名为“屠城节”。是日,城里黎民百姓沉浸在哀思氛围之中,家家户户举行隆重祭祀仪式,供桌上摆上佳肴,点烛、烧香,全家男女老少下跪磕头,以悼念忠魂。祭毕,阖家吃“屠城羹饭”。此俗民国时期渐废。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是金秋季节的重要节日。我国古代以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月初九两个阳数相重,所以称为“重阳”,也称为“重九”。重阳节的食物主要是金团、团子,富裕人家还饮菊花酒。在过去,菊花酒被看成是驱灾祈福的“吉祥酒”。今天,人们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祝老人健康长寿,这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冬至冬至也称“贺冬节”,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法,视冬至为吉日,进行上坟、祭祖等活动,伴随这些活动的食俗有:吃猪油汤团、吃“冬至羹饭”。
灶神节定海俗称“祭灶”,腊月廿三祭祀“灶君菩萨”。这是充满幽默和诙谐的节日。传说过去有一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意思是腊月廿三把灶神送上天,到新年初一五更接回来。祭灶的食品称“祭灶果”,其品种繁多,如花生糖、芝麻糖、冻米糖、油枣等。祭灶毕,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吃祭灶果。灶神节结束,民间开始做年糕准备年货了。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个晚上。除夕之夜,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丰盛的佳肴摆满一桌,男女老少团聚,围坐桌旁,高高兴兴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吃完年夜饭,全家欢聚一堂守岁,谈笑玩乐,展望来年的美好生活,其乐融融。零点时分,吃炒年糕或汤年糕,以此欢庆新年的来临。“糕”者“高”也,象征生活步步高。除夕的食俗具有团圆和美、辞旧迎新、祝福祈愿等多种含义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