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舟山海洋文化 > 民风民俗

你知道宋朝人的新年怎么过吗?

http://www.cseac.com 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你是否在期待倒计时的五四三二一?今年,家里又筹划着怎样过新年?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不少人觉得节日的仪式感不如以前了,你是否好奇过,千百年前,宋朝时期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呢?又有哪些年俗延续至今,我们仍在传承?

  由于经济的极速发展,春节的文化内涵在宋朝变得深厚,原始的祭祀功能和宗教色彩被喜庆的节日气息所冲淡,这让春节变得可爱起来。也正是在宋朝,春节逐渐变成人们最喜爱、也是最重视的传统节日。

  宋人祭灶、准备甜食的传统在舟山延续至今

  在南宋,一到腊月,全社会上上下下就开始了为过年准备着。

  腊月廿四是南宋时期的小年,这和我们如今南方的小年是一样的。在这一天,人们会祭送灶王爷回到天庭,以报告家庭每一个成员一年的行为。南宋杭州风物志《武林旧事》记载:“禁中以腊月廿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 ”这天傍晚,一家老小都要在家,不能出门,以防灶王爷漏报。

  根据史料记载,从宋朝开始,祭祀用的食物,除了用酒醺醉灶神之外,又出现了用甜食来堵灶神嘴巴的方法。《武林旧事》显示,当时已经出现了祭灶食物麦芽糖。

  祭灶的传统,在舟山地区亦是延续至今,舟山民谣唱道:“廿三祭祭灶,廿四掸掸尘,廿五廿六搡点心,廿七廿八伐回就是过年人。 ”而宋朝的麦芽糖延续至今,就成为了传统油炸产品——祭灶果,这也是江南地区花色最多的祭灶食品。

  舟山的祭灶果由各色点心拼凑而成,袋子里面最少有六种食品,多的有十几种,主要有红球、白球、油枣、冻米糖、豆酥糖等,每样成双不成单。红球、白球、麻球是祭灶果的招牌食品。以前,供奉完的祭灶果,长辈总会让孩子吃上几块。事实上,祭灶果花色繁多,为了吸引儿童吃也是主因之一。传统认为,儿童吃了祭灶果会聪明,“廿三夜祭灶果,吃嘞儇儇(乖,聪明)过”。

  不过相比如今,宋朝人在祭灶仪式上要更丰富一些:除了摆灶糖、摆酒,还要撕下灶神的旧画像,贴上新画像,最后要把旧画像烧掉,让喝过酒、吃过糖的灶神跟着那缕缕青烟直上云霄。

  一碗热乎乎的馎饦是大年初一必须吃的“年食”

  祭灶之后,家人团圆,年味也逐渐浓厚起来。因此祭灶的这一天才会被人们称为小年,也被视作春节的序幕。

  在大年这天,北方的百姓一般会食用饺子,这是取“送行饺子迎风面”的用意。不过在宋朝时期,民间还没有吃饺子的说法,而是流行吃馎饦。

  陆游写过一首《岁首书事》,描述宋朝人怎么过年,当中有这么两句:“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 ”意思是除夕要用馎饦祭祖,祭完祖再把馎饦分吃掉,然后大年初一起个大早,把旧年画撕下来,把新门神贴上去。这首诗下面还有陆游的一段小注:“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饦。 ”岁日就是大年初一,汤饼就是馎饦,岁日必用馎饦,说明大年初一吃的还是馎饦,而不是饺子。

  什么是馎饦呢?之前本报复刻“宋韵舟山宴”的时候,其实就复刻过馎饦这一食物。

  “馎饦,其实就是一种类似面条的面食。 ”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工作室编审、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王建富老师在提及馎饦时表示,宋朝时期除了物产变迁,人口的流动也使中国人的饮食口味“南北融合”“东西荟萃”,南方人开始习惯吃一些北方流行的面食,“节庆的时候普通人家食用馎饦,可能比平常多加入一些海鲜、肉类等食材进行搭配,也算是改善伙食了。 ”

  馎饦在制作的时候,讲究的是每个面片投入锅中的时候都要有响声,这和春节热闹的气氛无疑是十分契合的,而且这种食物吃起来十分暖和,也很适合在寒冬中食用,因此受到了宋朝百姓的欢迎。

  除了馎饦,宋朝人还会饮屠苏酒(一种用大黄、白术、桂枝等药材酿成的酒)、食五辛盘(一种由葱、姜、蒜、韭菜和萝卜构成的食物),不过虽然宋朝的时候已经有了诸如此类专门为春节准备的食物,但是在这时守岁的风俗还没有完全普及开来,因此还没有年夜饭的概念。

  “财门钝驴”“回头鹿马” 宋朝人也爱用“谐音梗”祈福

  宋朝时期,时逢农历正月初一当时朝廷的“假日办”要发出通知,给“上班族”放假七天,这和我们如今的春节是一样的。

  初一之夜,有钱人家的女子可以入店饮宴。古代的女子可以借着这一佳节,暂时摆脱一些清规戒律,适当地放松享受一下生活。寻常百姓家也是热闹非凡。这天清晨,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人们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把酒相庆。还有舞场歌馆,车马来往,络绎不绝。

  除了放假外,京城的许多繁华街道上都要结彩棚,摆放帽子、首饰、衣着、靴鞋、玩具之类的商品,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宋朝的大年初一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

  毫无疑问的是,宋朝发达的经济和繁盛的文化让民俗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今天的许多新春风俗就是在宋朝被确立下来的。

  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莫过于春联和年画了,这两种民间文化形式都在宋朝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被全国百姓所接受,成为了春节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宋朝的年画和隋唐时期的门神像不同,人们已经很少使用传统的神荼和郁垒像了,宋朝百姓更喜欢用武将的画像做门神,除了现在也有的秦琼、尉迟恭之外,张飞、马援等也是常见的形象。

  当然,宋朝时期也已经有了祈福型的门神,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财门钝驴”了。这是一个驮着干柴的胖驴,其中柴和“财”谐音,这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而和其功能相似的,还有”回头鹿马”,这是取了“禄”的谐音,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交上好运势。

  这和我们今年流行的吉利话——“前兔似锦”“兔飞猛进”等,是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看来,宋朝人也很喜欢“谐音梗”呢。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
翁雨薇 舟山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