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舟山海洋文化 > 文物典藏

海上梵音——雾钟

http://www.cseac.com 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岱山灯塔博物馆展厅里有一尊铜钟,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但它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铜钟,而是舟山海域某岛礁上用作航行警示的雾钟,距今已有些年头了。

  雾钟是以钟声作为音响信号的雾号设备。因铜质材料敲击时发声清脆,且可以抗腐蚀,所以雾钟大都以铜质材料制成,在过去科技不很发达的年代,其声响一度是提醒和警示海上避碰的有效手段。雾钟通常设在灯船或浮标上,有的装在有人值守的灯船或灯塔上,利用波浪的起伏力量打击发声或以人力敲打,后来有的雾钟用压缩空气或电力发声。

  雾钟传播距离一般只有1至2海里,但是也有特例。山东半岛成山角灯塔于清咸丰年间曾设雾钟。当时距离灯塔约半海里处,有一座古庙,内供海王。庙内面海处有一木质钟楼,建于花岗石基础之上,内悬一口大钟。据钟面铭文记载,此钟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上海某孀妇所献,由僧人以木槌击之,作为雾警信号。庙中老僧云,若值天朗气清时,钟声可闻30里(约合10海里)。

  岱山灯塔博物馆的这尊雾钟,则另有一则感人故事:

  岱山长涂港素以港口优良而闻名,但港的北口有东、西鹤嘴两山扼门对峙,门外五虎礁似五只凶猛的猛虎,张牙舞爪隐伏其中,形势十分凶险。每逢雾天或黑夜,过往船只常在此触礁遇险。相传清同治初年,江苏有一法号慈领的僧人,赴长涂岛传播佛教。他听到百姓讲述港口的凶险,心生善念,搭篷栖身西鹤嘴,夜晚点灯引航,每逢雾天还敲击铜钟,警告过往船只注意航行安全。

  此后,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十年(1871年),当地人金品三创建了西鹤嘴灯塔。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金品三之子金霖募建了传灯庵以管理灯塔燃灯之事。燃灯费本由众人逐年筹措,但并非长久之计。一筹莫展之际,金霖等人想到镇海定海的渔船到乍浦港售卖咸鱼都会交出一些钱用作四明义园以及兰盆会的善款,而灯塔燃灯之事对于这些渔船也很重要,于是向官府提议可将这笔钱分出一部分作为灯塔燃灯的费用。之后,灯塔的燃灯费用就得到了保障。

  据传灯庵住持说,光绪庚子年(1900年),江苏常熟的一位女尼感真人指引前往东海蓬莱,在传灯庵边持法事,边管灯塔,重兴慈领大师之善举。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她每天傍晚按时把灯塔点亮,遇到雾天以敲击铜钟为警示,确保过往船只的安全。其后,此庵代代点灯引航,方才造就一方名庵。在这些先贤的努力下,来往长涂港的船只触礁亡命事故大大减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鹤嘴灯塔上添加了太阳能装置,人们已经不需要再上山点灯敲钟,传灯庵的雾钟也被航标管理部门收存。如今的它正静静躺在岱山灯塔博物馆的展厅里,默默诉说着过往……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
岱山灯塔博物馆 舟山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