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舟山海洋文化 > 文物典藏

普陀山法雨寺中破损的御碑如何修复?

http://www.cseac.com 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报道刊登后文保专家和相关人士给出不少建议——

  一定不要使用现代化修补材料 修复后放置原蓝理祠比较合适

  昨天,本报第二版报道了《普陀山一块藏在草丛中的破损石碑跟康熙有关这块御碑该如何保护修复,请大家出出主意》。稿件刊登后,岛城不少文保专家和相关人士与本报取得联系,就如何保护修复提出了建议。

  文史和地名专家王建富,就在1990年残碑被发现的挖掘现场。他回忆,当时挖出来的石碑都是碎块,一块块找到后,基本拼出了完整的样子。从那以后,这块御碑就成了王建富的牵挂。他建议,应该尽快将这块碑保护起来,避免日晒雨淋和潮湿环境对于碑体的侵蚀损坏,可选择放置在普陀山白华碑林或法雨寺,一定要在室内或廊道中。如果普陀山佛教协会同意的话,也可将御碑赠予舟山市博物馆,以展陈的形式让更多人知晓。如果要修复的话,一定不要使用现代化的修补材料,尽量保持石碑的原样。可以做一个碑托或是以嵌入墙体的方式,让碎碑立起。

  同时,他希望能组织专家对残碑的文保级别进行认定,根据保护级别给予相应的保护措施。“虽然是一块残碑,但却是普陀山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块御碑。”王建富也希望,通过这块御碑的修复,能够进一步推动普陀山的文保工作。他认为,普陀山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需要保留这些“老物件”,体现普陀山的文化氛围。

  舟山市博物馆原馆长、舟山市文博副研究员胡连荣看过报道后,认为残碑有修复的可能性。据王连胜主编的《普陀洛迦山志》中记载碑上诗文有16个字破损,因为有文献对照,胡连荣认为遗失的文字修复难度不大。“至于具体的修复方案,需要实地查看石头的质地、破损情况和文字留存情况而定。”《普陀山文化》杂志编辑、普陀山文化研究者洪波雷建议,法雨寺内的天王殿两侧,也就是原蓝理祠,是一处小偏殿,可以将碎碑修补好之后放在里面,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那里比较潮湿。

  本报报道刊发后,读者间也引起了反响和讨论。“去了法雨寺这么多次,还真不知道这块御碑。希望能早点保护修复吧,以后可以带孩子去看看。”市民王女士说。

  御碑的修复进展情况,本报将持续关注。

[收藏] [推荐] [打印] [关闭]
何菁 舟山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