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又发现一处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真迹
“慧济禅林”摩崖石刻正是董其昌所写,慧济寺的重建也与这处摩崖石刻息息相关
在普陀山古色古香的妙庄严路入口处,竖立着“入三摩地”和“金绳开觉路”两块石碑,它们都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留在普陀山的墨宝……
近日,普朱管委会文旅局工作人员发现,慧济寺的“慧济禅林”石刻也是由董其昌书写。自此,普陀山全山已有考证的董其昌真迹共4处。
慧济寺重建与摩崖石刻有关
说起慧济寺,舟山人都不陌生。它位于“海天佛国”普陀山最高峰、海拔291米处的菩萨顶,其规模与普济寺、法雨寺相当,称为山中三大禅林。
据《普陀山志》载:“慧济禅寺,在白华顶右,故亦称佛顶山寺。旧惟石亭供佛其中。清僧能积,于榛莽间,见有石镌慧济禅林四字,即于此重建寺庙”。
不难发现,慧济禅寺的重建与“慧济禅林”石刻有很大的关系。
“慧济禅林”摩崖石刻位于慧济寺东南30米,一处高约8米、宽约13米的花岗巨岩之上。四个字都是楷体,直书单行,字径52厘米。由于年久风化,石刻表面除了“慧济禅林”四个大字依稀可见,其余落款字迹已无法辨识。
“慧济禅林”乃董其昌真迹
“慧济禅林”这几个字到底是何时由谁书写并题刻,一直成了留在大家心中的谜团。近日,得益于拓片工作的开展,普陀山解开了这个尘封数百年的谜底。
“原本是看不清楚的,无法辨认作者是何人。”普朱管委会文旅局公共事业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拓片还原后,在石刻左上角隐约可见“董其昌書”四个字。
当然,也有人提出,仅凭“董其昌書”四个字,如何判定就是董其昌的真迹?
据相关专家考证,原因有两点,其一,实物证明。崇祯三年时,董其昌的确来过普陀山,分别给普陀山留下了“入三摩地”“金绳开觉路”“磐陀庵”等墨宝,并刻于石碑之上,因此很大可能在佛顶山慧济禅林拜访时也留下墨宝。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普陀山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僧人圆慧在佛顶山劈石建“慧济庵”,可见当时董其昌上佛顶山时慧济禅林已存在,所以时间上正好。此外,根据董其昌在“入三摩地”“金绳开觉路”以及“磐陀石”上留的字迹,和慧济禅林的落款字迹也较相似。所以“慧济禅林”基本是董其昌本人所写无疑。
董其昌与普陀山的不解之缘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而结构严谨,圆劲苍秀,有颜骨赵姿,在我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后人尊崇。
董其昌与普陀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为普陀山题联,实为佛教名山增色不少。据记载,明崇祯三年(1630),董其昌寓居普陀山白华庵,适朗彻禅师筑妙庄严路成,撰《普陀山修路碑记》;书“入三摩地”,刻于路之照壁;书“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联,之上联(下联为朗彻所书)镌石于两侧,并书“磐陀庵”额。
“董其昌以上书法真迹在历代《普陀山志》均有记载,唯独‘慧济禅林’不知何人何时所写。”该负责人表示,如今,依靠拓片技艺使董其昌又一书法真迹现世,弥补了《普陀山志》的缺憾。
截至去年底,普朱管委会文旅局已完成普陀山16处,53款摩崖石刻的拓片工作。拓片工作可将这些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遗迹转化为可移动的、方便查阅且易于保存的研究资料,同时也为将来重现人文景观提供不可或缺的底本。